一、肾脏
1. 肾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呈红褐色,可分为上、下两端,内、外两缘和前、后两面。前面略凸隆,后面平坦;外侧缘呈弓形,凸弯向外侧,内侧缘中部凹陷,有肾动、静脉,淋巴管和输尿管出入,叫做肾门。进出肾门的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绕,叫做肾蒂。右侧肾蒂较短。肾蒂内结构排列的顺序是:从前向后依次是肾静脉、肾动脉、输尿管;从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从肾门进入为一扩大的腔隙,叫做肾窦,为肾血管的分支、肾盂和肾大盏、肾小盏所占据,中间充填以脂肪组织。
肾位于脊柱两侧,两肾上端较为靠近,而下端则相距略远,即肾的长轴由风上斜向外下。左肾上端平第11肋下缘,下端约平第二腰椎下缘。右肾上、下端均较左肾低约半个椎骨。第12肋斜越左肾后面中部、右肾后面上部。肾门约平第一腰椎高度,幽门平面通过右肾门上部和左肾门下部。
两肾上端有肾上腺复盖,左肾前面从上向下分别与胃、胰尾、空肠相邻,外侧缘上部接脾,下部邻结肠左曲。右肾前面上2/3部邻肝,下1/3部接结肠右曲,内侧缘与12指肠降部相贴。两肾后面第12肋以上部分,隔膈肌对向肋膈隐窝(窦),故肾手术经后入路时,应予注意勿损伤肋膈隐窝,以免造成气胸。第12肋以下部分,肾后面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与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肌相邻接。
肾脏的体表投影:通常在后正中线旁开2.5厘米和7.5厘米处各做一条垂线,再通过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做一条水平线,4条线相交所围成的矩形即为肾的体表投影位.。
2. 肾的构造
肾脏表面包被着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叫肾纤维囊fibrous capsule,内部为肾实质。肾实质又分为位于周边部的肾皮质renal cortex和中央部的肾髓质renal medulla。在肾的冠状切面上,新鲜的肾皮质呈红褐色的颗粒状,肾髓质色泽淡,有放射状条纹,形成15-20个肾锥体renal pyramids,锥体的底朝向皮质,尖端钝圆,朝向肾窦,叫做肾乳头,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尿液经这些小孔流入肾小盏内。肾锥体之间有皮质成分伸入,叫做肾柱renal columns。
肾实质主要由众多的肾单位聚集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动脉性毛细血管球(肾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肾小囊构成。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等三部互相续接的小管。肾小球滤出的原因,经过肾小囊进入肾小管,肾小管可将原尿中的绝大部分水分和一些物质重新吸收,并分泌出一些物质,最后形成尿液。经集合管、乳头管导入肾小盏。肾皮质主要由肾小体及近曲和远曲小管组成;肾锥体则由髓袢、集合管、乳头管等直行的小管构成。
第二节尿液的生成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
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
量或原尿量, 称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每24h两肾的原尿量可
达180L。
2.滤过膜及通透性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构成。膜上有大小不同的孔道或裂隙,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孔
道滤过膜。滤过膜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物质,主要为糖蛋白,能阻止血浆中带负电的物质
通过。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为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因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极低可忽略
不计,所以,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可用下式表示: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有效面积和通透性:在病理情况下,尿中可出现蛋白质,即蛋白尿。出现血
细胞,即血尿;滤过膜的面积减少可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或无尿。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推动血浆滤出的力量;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
内压是对抗滤出的力量。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取决定于动脉血压的高低和出、人球小动脉的口径。当动
脉血压低于10.7kPa(80mmHg)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有效滤过压降低, 肾小球滤过率
降低,引起少尿甚至无尿。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变动不大。当全身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时,血浆胶
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③囊内压:当尿路结石、肿瘤压迫引起输尿管堵塞时,可使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
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肾血浆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量。正常成人为600~
700ml/min。肾小球血浆流量显著增加时,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反之下降。严重缺氧、中毒性
休克等病理情况下,肾小球血浆流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引起少尿或无尿。
Na*通过主细胞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基底侧膜的Na*泵送至细胞间隙而
被重吸收,在小管内、外建立起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K*就顺着这一电位差被动扩
散人小管液。这种Na*的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的现象称为K°-Na*交换。
(2)H*的分泌:肾小管各段(髓袢细段除外)和集合管都能分泌H*。在近球小管通过
H”-Na*交换分泌H°;在远球小管和集合管通过H*泵主动分泌H*。
(3)氨的分泌:NH,是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很容易通过管腔膜扩散到小管液。肾小管细
胞分泌NH, , 不仅促进了排H*, 而且也促进了HCO, 的重吸收, 这对于血液酸碱平衡的维持
具有重要意义。
3.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水在小管液中被吸收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溶质在小管液
内造成的渗透压对水的重吸收有阻碍作用。当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增加时,由于渗透压增
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因而尿量增加。
(2)近球小管的球-管平衡现象:近球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表现一种重要特点,称
为球-管平衡。即在正常情况下,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有何变化,当小管液流过近球小管段
时,水和Na*的重吸收量总稳定在滤过量的65%~70%。
三、肾脏的泌尿功能调节
(一)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1.血管升压素也称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
贮存于神经垂体。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使
水的重吸收增加,引起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
2.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有渗透压感受器,它对血浆晶
体渗透压的变化十分敏感,可改变血管升压素的分泌。
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液被浓缩,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
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使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
收增加,引起尿量减少。
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血管升
压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多。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
为水利尿。
(2)循环血量的改变:在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处存在容量感受器,感受循环血量的变化。
循环血量减少时,容量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地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引起尿
量减少,从而保持水分,使血量得以恢复。循环血量增多时,容量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反
射性地使血管升压素的分泌减少,引起尿量增多。
吸收,促进K*的排出,因此,醛固酮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由近球细胞分泌,它使血浆中无生物活性
血管紧张素原(肝分泌)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然后在转换障和氨基肽酶的作用下,依次转受
为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它们均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人球小动脉血压降低,小管液中[Na*]降低,可使近球细跑分肾
素。交感神经兴奋也可使肾素分泌增多。
(2)血Na*和血K*浓度:血Na*和血K*浓度也可影响醛固酮的分泌。当血[K*]升高
或血[Na*]降低时,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加醛固酮的分泌;反之,血[K*]降低或
血[Na*]升高时,可使醛固酮分泌减少。
四、尿的浓缩与稀释
肾具有很强的浓缩和稀释尿的能力。体内缺水时,排出高渗尿,而大量饮水后,则排出
低渗尿。
当机体缺水时,血浆及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影响渗透压感受,使下丘脑视上核及
室分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管壁对水通透性增加。由于管外髓质渗
透压高,水分被大量重吸收,尿量减少,形成浓缩尿。相反,当机体在大量饮水后,由于抗利
尿激素分泌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生成稀释的尿。
第三节肾清除率
一、肾清除率
肾清除率是指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
清除出去, 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m/min) 。
二、肾血浆清除率测定的意义
水健过的的清除率作为肾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判断下列方面功
2.肾血流量的测定。
3.肾小管功能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