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成人高考信息在线整理出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科复习考试大纲供考生参考。
教育学部分
1.理解和掌握收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把握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2.识记教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对教育学体系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发展状况;款育的本质,职能和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就师和学生:教学理论和实践:德育理论和实践:理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教育等有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3.能运用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实现问题,具有分析和能决教育和教学实践问题的初步能力。
心理学部分
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科学地认识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脱律。
2.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并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与意志、需要与动机。技能、能力、人格,社会态度与行为,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等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的分类和基本规律。
3.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原理,理论与方法,对教育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辨别,解释和说明。
4.能够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与知识,分析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及社会生活中的心现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心理学依据与策略,具备分析与处理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绪论
【要求】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概况,识记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教育观点。
3.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思考学习教育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是政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教育学不等于教学方针政策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4.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已形成一个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教育学是虑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需础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管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其后,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格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杜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最主要的教育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款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何的《论共产主义教前》和《教育诗》,凯洛夫的《教育学》及主要理论观点。我国最早以马范思主义为指导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畅贤江的《新教育大型》(1930年)。
4、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或的理论派别
(1)实验教育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文化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4)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巴拉诺夫的《教育学》、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重》。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其中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规固热爱教育事业的学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要求】
1.识记教育、遗传、环境等概念以及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有关的教育内容、目的。
2.掌握和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及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3.运用上述教育基本原理解释和说明有关教育现象。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概念: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2.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3.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起源
历来存在的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理论: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教育生物起源论;以美国孟禄为代表的教育心理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庠、序、校等,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内容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③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及出现的新的改革;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②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的概念,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育目的
【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体育、美育等概念以及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2.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明确体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②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③ 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 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③ 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 培养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 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
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①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四、教育制度
【要求】
1.识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学制的依据。
2.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概况,主要指现代学制颁布的年代及学制名称。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三、教师与学生
【要求】
1.了解教师的作用。
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体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②表现。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依据;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 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
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
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
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