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
脊髓呈扁圆柱状,在颈、腰低段各有一膨大,分别叫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从这里分别发出
至上、下肢的神经。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在脊髓前、后面的正中线上分别有前正
中裂和后正中沟。在前正中裂的两侧有前外侧沟,其内有脊神经前根发出;在后正中沟的商
侧有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由此进人脊髓。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一膨大,叫脊神经节,内含
感觉神经元的胞体。
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在成人第1腰椎以下的椎管内
无脊髓,但有腰、骶、尾神经根形成的马尾,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
二、脊髓灰质的分部
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组成,略呈“H”形,分为:
1.前角(柱)两侧向前突出的部分,由运动神经元组成,发出轴突组成脊神经前根,由
前外侧沟出脊髓。
2.后角(柱)后角细胞属躯体感觉性核团,分群较多,自后向前,主要的核群:
(1)后角边缘核:后角尖最表层的弧形区,在腰骶膨大处尤为明显。
(2)胶状质:贯穿脊髓全长。
(3)后角固有核:在胶状质前方。
(4)胸核(背核):在后角基部内侧,仅见于颈8~腰2节段。
3.侧角(柱)见于胸1~腰3节段,含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又称中间外侧核,是交
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脊髓的骶2~4节段,中间带外侧部有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称
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一部分。
脊髓灰质中央有一管,称中央管。
第二节脑干
一、脑干的组成
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情。通常将中脑、脑桥及延台
脑、小脑、脊髓间的重要联络通道,它本身也能完成一些重要的反射活动。
称为脑干。位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1、侧面延髓腹侧面的正中有前正中裂,裂的上段两侧积压有一长形隆起,叫锥体
内有皮质脊髓束通过。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锥体的下方,左、右相交叉,称为锥体交
叉、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是橄榄、在锥体与橄榄之间的延髓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根
出脑。在橄榄的后方、自上而下有舌咽、迷走、副神经根出入。
脑桥的腹侧面膨隆,向两侧逐渐变窄,连于小脑。在变窄处连有三叉神经根。脑桥的下
缘与延髓交界处有一横行的沟称延髓脑桥沟,自内向外连有展、面和前庭蜗神经根。
中脑腹侧面有一对柱状结构、叫大脑脚,两脚之间的深窝内,有动眼神经根出。
2.背侧面延背侧面下有自脊髓延续而来的后正中沟,沟的两侧各有两个隆起,内侧
的叫薄束结节、外侧的叫楔束结节,二者的深面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延髓的上部和脑桥
共同构成一个菱形凹陷,叫菱形窝、为第四脑室的底。
二、各脑神经核机能柱
(一)一般躯体运动柱
一般躯体运动柱位于菱形窝底深方中线的两侧。
1.动眼神经核(上丘)支配上脸提肌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
2.滑车神经核(下丘)支配上斜肌。
3.展神经核(脑桥中下部)支配外直肌。
4.舌下神经核(橄榄中下部)支配舌内、外肌。
(二)特殊内脏运动柱
特殊内脏运动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腹外侧。
1.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中部)支配咀嚼肌。
2.面神经核(脑桥中下部)支配面部表情肌。
3.核(延髓上部)支配咽、喉、软腭部的肌肉。
4.副神经核(延髓下部)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三)一般内脏运动柱
一般内脏运动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背外侧。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属于副交感成分)。
1.动眼神经副核(上丘)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2.上泌涎核(脑桥中下部)支配颌下腺、舌下腺、泪腺。
3.下泌涎核(橄榄上部)支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橄榄下部)支配颈、胸、腹腔脏器(骨盆脏器除外)。
(四)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柱
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柱位于一般内脏运动柱外侧,界沟以外。
1.孤束核上部(橄榄上部)接受咽、咽鼓管及舌的感觉(味觉)。
2.孤束核下部(橄榄下部)接受内脏感觉。
(五)一般躯体感觉柱
一般躯体感觉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外侧。
第三节小脑
一、小脑的分叶
根据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小脑以原裂和后外侧裂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以后外侧裂与小脑的其他部分相分隔,包括绒球、绒球脚和蚓小结。位
于小脑上面,属原小脑,接受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故又称前庭小脑,与平衡有关。
2.小脑前叶在原裂以前的部分,为小脑上面近前端的小脑半球部分和小脑蚓,属旧小
脑,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又称脊髓小脑,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3.小脑后叶包括原裂以后的小脑和小脑下面剩余的部分,属新小脑。大脑皮质通过
大脑、脑桥核与小脑后叶联系,调节肌肉的共济协调运动。
第一(四)
二、小脑核的组成
1.顶核居内侧,接受旧小脑和前庭核的纤维。
2.中间核分为球状核和栓状核,主要接受新、旧小脑的纤维。
3.齿状核居外侧,接受新小脑的纤维
三、小脑的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一)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原小脑(绒球小结叶)。
2.调节肌张力旧小脑(小脑前叶)。
3.维持共济运动新小脑(小脑后叶)。
4.运动学习功能
(二)损伤后临床表现
1.原小脑损伤平衡失调,步态蹒跚。
2.新小脑损伤共济失调,尤其是精细动作时表现明显。如指鼻不准
颤,而静止震颤消失。
第四节间脑
一、间脑的分部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分5部: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卵圆形灰质团块,内邻第三脑室。
2.后丘脑丘脑的后端,中脑顶盖的上方,有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3.上丘脑与嗅觉有关。位于中脑顶盖前区与间脑背侧的移行处,第三脑室顶部的周
围,包括松果体等。
4.下丘脑与内脏和内分泌活动有关。位于丘脑下沟以下,形成第三脑室侧壁下部,有
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与垂体相连接)、乳头体。
5.底丘脑丘脑的腹侧,是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内含丘脑底核、部分红核、黑
质,与纹状体密切相关(锥体外系)。
二、背侧丘脑的特异性核团
1.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头面部深、浅感觉)。
2.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躯干、四肢深感觉)。
3.脊髓丘系→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躯干、四肢浅感觉)。
4.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核→听觉中枢(听觉)。
5.视束→外侧膝状体核→视觉中枢(视觉)。
第五节大脑
一、大脑半球的分叶
大脑半球被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分为5叶,见表1-12-1:
表1-12-1大脑半球的分叶
分叶
位置
额叶
在中央沟前方,有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和中央前回
顶叶
在中央沟后方,顶枕沟前方,有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和中央后回
颞叶
在外侧沟下方,有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和横回
枕叶
在顶枕沟后方
岛叶
在外侧沟深处,被额、顶、颞叶所覆盖
二、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额叶
(1)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前部(4、6区)
功能:第1躯体运动区。管理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接受部分对侧深感觉的投射。
损伤症状:一侧损伤,出现对侧肢体硬瘫和部分深感觉障碍。
(2)额中回后部(8区)
功能:书写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失写症。手能运动,但出现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障碍。
(3) 额下回后部(44、45区) 也称Broca区
)关卧本功能:运动性语言中枢或说话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运动性失语。能发声,但不能组成语言。
2.顶叶
(1)中央后回(3、1、2区)
功能:第1躯体感觉区。接受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的投射。
损伤症状:一侧损伤,对侧肢体深、浅感觉障碍。
(2)角回(39区)
功能:视觉性语言中枢或阅读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失读症。有视觉,但不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
(3)缘上回
功能:运用中枢。
损伤症状:失用症。不能做穿衣解扣等精细动作。
3.颞叶
(1)颞上回后部(22区)
功能:感觉性语言中枢或听话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感觉性失语。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2)颞横回(41、42区)
功能:听中枢。
损伤症状:一侧损伤,听觉障碍不明显。
4.枕叶距状裂两岸皮质(17区)
功能:视觉中枢。
损伤症状:一侧损伤,出现双眼同向偏盲。青小
第六节传导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一)路径
视觉传导路径如图1-12-1:
节细胞双极细胞
轴突
视锥、视杆细胞+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
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大脑半球距状沟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第三级神经元
两岸皮质(视区)(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含两眼视网膜经内囊后脚
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同侧半的纤维)
图1-12-1视觉传导路径如图
(二)损伤后的表现
1.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全盲。
2.视交叉中部损伤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3.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同侧视野鼻侧偏盲。
4.一侧视束(视辐射、视区皮质)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二、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包括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经内囊下行控制脑神经随意运动核和脊髓
前角运动细胞。锥体束分为两部分:
1.皮质核束由中央前回下1/3部发出,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沿途发出纤维控制脑
神经随意运动核(包括中脑内的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脑桥内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
第七节脑、脊髓被膜和血管
一、脑、脊髓的三层被膜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外层是硬膜,中层是蛛网膜,内层是软膜。
(一)硬膜
包括硬脑膜和硬脊膜:
1.硬脑膜包括脑的外膜;硬膜窦:分为两层,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内层:发出若干突
起呈板状深入脑的各部形成大脑镰、小脑镰、小脑幕及鞍隔。
2.硬脊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方终于第2骶椎,在椎间孔与脊神经被膜相连。
与椎管骨膜间为硬膜外腔,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等,为硬膜外麻醉的注人部位。腔内为负压。
(二)蛛网膜
是脊髓的第二层被膜,在椎管内一直延伸到第2骶椎。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颗粒状突
起即蛛网膜粒。
(三)软膜
包括软脑膜和软脊膜,紧贴于脑和脊髓表面,富含血管。
二、脑的血管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在脑底部互相吻合成环,
称大脑动脉环(或称Wil is环) , 它位于脑底正中, 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动脉来源
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1.颈内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其主要分支有:
(1)大脑前动脉:起于颈内动脉,向前进入大脑纵裂后,沿胼胝体上方向后行进,供应大
脑半球内侧面和上外侧面上缘的大部分。
(2)大脑中动脉:起于颈内动脉,沿大脑外侧沟向后上行,分布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大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