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二章考点(2)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9-11


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的物质进化的结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的环节或阶段:由无机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必然要追溯到劳动,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①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人们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要求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是在劳动这一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产生出人类意识这种高级的反映形式。②在劳动过程中,人学会了直立行走。手足的分工,特别是头部居上,扩大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感知世界的范围,促进了猿脑向人脑的转化,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③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以迅速地发展,使得人类思想的交流、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④在劳动过程中,人所接受的外界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促使人的感觉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随着劳动实践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了人的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发展。总之,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社会性的劳动,就不可能形成人的意识;不仅如此,即使已经具备了人脑,而且是健全的人脑,如果离开了劳动实践离开了社会生活,意识也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丰富和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由高度严密和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的物质系统。人的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射活动来实现的。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接受外部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言和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发现人脑是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来进行意识活动的,人脑的意识活动,就是神经细胞输人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通过感觉和思维等形式进行的。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直接反映,它是意识的起点和初级形式;思维是人对事物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反映,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无论是感觉还是思维,它们都是人对世界的反映形式,因而都带有主观性。第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虽然人的感觉和思维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思想和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第三,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首先,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人以感觉和思维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在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前景。人的意识全方位、多视角、多方式地反映客观世界,正是意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其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总是体现着某种目的性、计划性,而不是盲目进行的。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人所特有的意识的能动性,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再次,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干王最后,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外化为人的活动,引起对象的某种改变,被人利用和占有,为人类服务。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途径和具备必要的条件。第一,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改造事物。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就越能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人的意识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东西,要使它得到实现,就必须通过实践使其外化或物化,否则,再好的思想也会失去价值,根本谈不上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通过实践活动实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并非只是人和其对象构成的两极结构,其中还存在着作为中介因素的物质条件、技术手段、工具等。这些中介因素作为人体延长了的物质器官,大大增强了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总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以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为前提,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条件。
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为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它们相互依存表现在: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性又依赖于主观能动性,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以造福人类。它们相互转化表现在:第一,客观规律性向主观能动性的转化,即通过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制定方针、政策、计划以付诸实践;人们的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第二,主观能动性向客观规律性转化,即主体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越是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并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二章考点(3)
下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二章考点(1)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