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选择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性
C.客观实在性
B.运动性
D.矛盾性
2.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诡辩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6.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7.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8.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
A.意识有无能动性的分歧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分歧
C.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的分歧
D.世界是否可知的分歧
二、辨析题
1.运动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3.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人们可以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和创造规律。
三、简答题
1.简述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3.简述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试述毛从能动性和各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搞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B【解析】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B【解析】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侧味尚,家窟帕氟自
6.A
7.B【解析】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8.B【解析】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箱松意要重容~出体琳
二、辨析题
1.错误。(1)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因此,认为运动就是变化是不确切的。(2)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认为变化就是发展也是不确切的。
2.错误。(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题中观点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2)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题中观点没有看到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是片面的。(3)意识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它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题中观点认为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
3.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尊重客观规律,不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4.错误。人们可以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存在和作用都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管人们是否认识、是否喜欢、是否承认,它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规律不以人的活动意图和愿望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相反,人们的意识和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且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规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三、简答题
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而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1)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移动,或者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3)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使事物完成其量上的积累,实现由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质的飞跃;人们才能把复杂多样的事物区别开来,才有可能对不同事物进行确定的认识和研究,并利用它为人们服务;才能正确认识绝对运动,因为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3.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必然要追溯到劳动,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①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②在劳动过程中,人学会了直立行走。手足的分工,特别是头部居上,扩大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感知世界的范围,促进了脑向人脑的转化,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③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④在劳动过程中,人所接受的外界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促使人的感觉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随着劳动实践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了人的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发展。总之,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社会性的劳动,就不可能形成人的意识,更不可能丰富和发展。因此说,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四、论述题
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含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承认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反对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万物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就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具体的、包含丰富内容的、多样性的统一;整个世界异彩纷呈,形态万千,具体性质和形态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在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坚持物质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的统一,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得到证明:首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各种天体和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生物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联系和物质统一性;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着物质统一性。其次,哲学的发展,也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驳斥了二元论、唯心论和宗教神学,并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使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得以彻底的证明。
2.第一,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为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性又依赖于主观能动性,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以造福人类。人们的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人们在实践中,越是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并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第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二章的练习题解析,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