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一、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2.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太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4.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
A.相对性
B.绝对性出
C.主观性
D.客观性
5.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语显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6.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8.感性认识具有()特点。
A.直接性、形象性
B.客观性、综合性
C.间接性、抽象性
D.主观性、分析性
9.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证转化
D.对人们是否有用
10.概念、判断、推理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二、辨析题
1.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4.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四、论述题
1.试述理论和实践相互关系的原理,并依据这一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D【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
3.B
4.D【解析】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论。
5.B【解析】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B【解析】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
7.B【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A【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9.C【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D【解析】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二、辨析题
1.错误。(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而对具体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只能有一个,即真理是一元的。(3)多元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所以是错误的。
2.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们不可能事事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3.错误。(1)违背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对立的一面,因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同一真理的不同性质。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又有统一的一面,因为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或接近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要正确认识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或夸大真理的绝对性都是错误的。
4.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因此,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三、简答题
1.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实践成为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也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显然,这种检验的标准不能在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虽然是真理的内容,但它只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而唯一能起这样作用的只有社会实践。其次,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并能使客观实际直接得到改造。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通过实践,使得思想转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反映到人的思想中。因此,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结果相比较,最后得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结论。一般来说,人们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2.(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物质性的。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造性,即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其发挥程度的高低,是人类实践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社会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社会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的活动,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只是指某个历史阶段上的实践,而是包括全部人类历史上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3.(1)真理的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事物或现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近似的性质。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深化,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四、论述题
1.(1)理论是人们对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加以高度概括而总结出来的知识体系。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依赖于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第二,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错误的理论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第三,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邓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科学的总结,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四化”建设的理论武器。学习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掌握这一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三,理解这一理论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2.(1)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首先,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其次,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在理论上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实践中还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四章的练习题解析,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