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七章考点(2)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9-16


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可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论证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探索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不唯书、不唯上,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动力和前途等根本问题,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战线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大意义,正确地制定了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从理论和政策上完善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论述了建设人民军队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总结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并创造了整风运动的建党经验等。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调动六切积极因素,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1943年7月,刘少奇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概念。后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党的七大正式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作出科学表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哲学等方面,都有独创性成果。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忠实最可靠的同盟者,而且是这个革命的主力军。第二,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第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并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条件。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第一,提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第二,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第三,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第四,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极为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具有完整理论形态和科学体系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第一,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党指挥枪,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第二,人民战争的思想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指出要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他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第三,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等重要思想。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政策和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双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反动统治地区,要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隐蔽精干的方针;对被打倒的敌对阶级成员,给予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工作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在文化工作方面,强调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他强调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号召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走又红又专的道路,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第二,总结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指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其三,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第四,提出要加强执政党建设。第五,多次提出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这是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此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一国两制”、党的建设等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形势、中国发展阶段及党自身的新变化,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29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概念。1939年,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论断,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并为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程度不同地违背了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所以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还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实事求是落到实处。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实事求是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点。因此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本质的东西。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不断前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人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学科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七章练习题解析
下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七章考点(1)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