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十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纲解读: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它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倾向,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样才能巩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形成社会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第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江泽民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和接受,能够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为之奋斗。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要坚持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江泽民指出:“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
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