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四章考点(1)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9-13


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物质性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造性,即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其发挥程度的高低,是人类实践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坚持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社会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社会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的活动,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只是指某个历史阶段上的实践,而是包括全部人类历史上的实践活动的总和。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亦称社会交往实践,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实践活动又突出地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在近代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尝试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从人的活动的视角去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进人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智慧因素;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实践的主体还有自己的社会结构: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
实践的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人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客观事物只有被纳人主体活动范围内,作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对立的东西时才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范畴,被纳人主体活动范围的客体是不断扩大和变化的。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自然形式的客体;二是社会形式的客体;三是精神形式的客体。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其中,实践的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实践的客体是制约性因素,实践的工具、手段是把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使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中介。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哪些事物在哪些方面或层次上进人主体的认识领域,成为认识的客体,这完全是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的。其次,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实现的。认识主体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实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最后,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和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直接任务是获得真理,其目的在于用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而且,实践目的对整个认识过程的产生、发展和方向,起着制约、定向和制导的作用。整个认识活动就是一个向着认识目的运动,服从于实践目的及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联结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纽带,既有普遍性又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成为检验一切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证明的真理性认识,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封3总之,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实践目标的确立,实践手段和方法的取舍,实践结果的评价等,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和认识指导实践,将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理论和认识见之于客观,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带来挫折和失败。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经验主义,又要反对教条主义。

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从而实现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这就决定了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以认识客体(对象)为目的,二者之间是认识关系。
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客体是主体设定和选择的结果。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是认识主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认识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也有受动和受制约的方面。这突出表现在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运用,必须以反映和遵循客体自身的规律性为前提。
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外,还包含、渗透着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都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认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归根结底依赖于实践和认识关系。
总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具有多重形式的复杂的结构。其中,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它决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受实践关系决定,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实践关系。同时,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及认识活动中,又渗透着价值和审美关系,它们对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科学地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这就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认为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摹写是具有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这就与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四章考点(2)
下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三章练习题解析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