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考纲解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刻理解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当时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非常薄弱,现代工业很少,科技水平不高。因此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其次,当时我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比较简单,计划经济体制还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再次,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最后,当时人们广泛认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判断社会属性的标志。
当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民需求的多样化,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弊端越来越突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也已经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探索。毛泽东提出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设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主张。后来,毛泽东又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以搞“新经济政策”。他针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品、货币的错误观点,强调要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这些有创造性的思想观点,虽然只是一些针对加强市场调节力度和作用的改革,没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但是也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启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不再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是由计划经济向计划与市场结合转变的一个标志。1987年,邓小平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之后,党的十三大强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这就完全突破了改革初期计划与市场各分一块的老框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0年底,邓小平针对当时在计划和市场问题上的思想混乱,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991年初,他再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勾画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蓝图,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人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人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即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等;它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第二,在分配方式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