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河南省成人高考的考试科目中,大学语文是专升本层次文史中医类专业的考试科目,大学语文注重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积累,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考纲中各课文的专题训练和答案解析,帮助考生熟悉答题思路和技巧,领会考试目标和重点,方便考生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检测掌握程度,提高解题和应试能力。
河南成人高考大学语文专题训练:季氏将伐颛臾
一、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
A.《论语》B.《孟子》C.《庄子》D.《荀子》
2.“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
A.《论语》B.《庄子》C.《孟子》D.《左传》
3.本文中,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批驳冉有,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排比B.比喻C.比拟D.夸张
4.《季氏将伐颛臾》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治国以法、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隆礼重法、为政以德D.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5.成语“祸起萧墙”出自()
A.《论语》B.《孟子》C.《左传》D.《战国策》
二、阅读分析题
1.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季氏将伐颛史。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史。”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史,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无乃:是:过:以为:是:
(2)在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3)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论据?举例说明。
(4)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论点?
(5)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6)选出这段文字中所运用的反诘句。
2.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杆,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引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所表达的观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矣”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所表达的观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的双重喻义。
(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B4.D5.A
二、阅读分析题
1.(1)无乃:岂不,恐怕。是:复指前置宾语“尔”。过:责备。以为:把…作为。是:旨示代词:这。
(2)孔子的观点是: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
(3)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如“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4)孔子反对伐颛臾的理论依据是:治国以礼。具体论据有三:第一,从历史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伐先王所封属臣,非礼。第二,从地理位置看,“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没有理由伐。第三,从等级制与现实表现看,“是社樱之臣也",顺史是安分守己的附属国,伐之非礼。
(5)属于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暗含大前提:伐先王所封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先王所封国;结论:伐先王所封颛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暗含大前提:伐邦域中之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邦域中之国;结论:伐颛臾非礼。“是社稷之臣也”暗含大前提:伐社稷之臣非礼;小前提:颛臾是社稷之臣;结论:伐社稷之臣颛臾非礼。
(6)“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2.(1)“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让位。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批评冉有子路的失职,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引名人名言说理属于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大前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小前提:你们在职位上却没有尽职;结论:应尽职劝阻,不能陈力尽责,即失职,该辞职让位。
(2)“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那么又何必要用搀扶盲人的护理人呢?”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批评冉有子路的失职,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法:以不能搀扶盲人的相类比不能辅佐季氏的臣,同为失职。
(3)“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双重喻义:先说单句表层喻义,将季氏比作虎兒,虎兒出于柙,喻季氏出兵侵略;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无辜受难。再说两句整体深层喻义,将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说明无论季氏出兵侵略,还是颛臾无辜被毁,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作用:引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作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反诘:“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能陈力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