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专升本《医学综合外科学》第三章(外科感染)知识点总结(2)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8-21


导读:河南成人高考医学类专业专升本层次需要考生考试《医学综合》科目,本网站整理出各章节考察知识点总结供考生参考,考生复习还是要以教材课本为主。


本章节考纲解读

本章节内容为外科感染,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软组织感染,掌握破伤风的预防,熟悉破伤风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疖


(一)病因和病理

疖为一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引起。在全身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引起感染。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时,称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儿童与糖尿病患者。


(二)临床表现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


疖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状。面部特别是“危险三角区”(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按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人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三)治疗原则


保持个人卫生。除疖病和危险三角区疖外,多以局部处理为主。


1.全身疗法加强营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处以50%硫酸镁等湿热敷。


2.局部疗法早期病灶涂擦络合碘或热敷,有脓栓时可点涂石碳酸,禁忌按压,成脓后波动感明显时,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


二、痈


(一)病因和病理


痈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有多个疖融合而成。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好发于上唇、颈后、肩背等皮肤厚韧处,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


(二)临床表现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像“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三)防治原则


1.全身治疗  


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剂。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


初期红肿阶段局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人伤口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如创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


三、急性蜂窝织炎


(一)病因病理


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病变不易局限,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致病菌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亦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型。


(二)临床表现


1.浅表感染患处红、肿、热、痛均较明显,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中央部位因缺血而坏死。


2.深层感染特点是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口底、颌下、颈部感染,可致喉头水肿,气管受压。


3.混有厌氧菌感染全身症状重,局部出现气泡,有捻发音。


4.新生儿皮下坏疽系金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特殊类型蜂窝组织炎,患处皮肤红、肿,可出现水疱,皮下组织因液化成脓而消失,触诊有皮下空虚,随后皮肤大片缺血坏死。


(三)防治原则


注意休息,局部用热敷、中药外敷或理疗。适当加强营养。必要时给止痛、退热药物。应用磺胺药或抗生素。如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控制其扩散者,应作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经短期积极的抗炎治疗无效时,即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窒息致死;手术中有时会发生喉头痉挛,应提高警惕,并做好急救的准备。


四、丹毒


(一)病因病理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迅速,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二)临床表现


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起病急,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边缘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出现水泡,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并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三)治疗原则


注意休息,抬高患处。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全身应用磺胺药或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对下肢丹毒,如同时有足癣,应将足癣治好,以避免丹毒复发。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一)病因病理


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性病灶、发疖、足癣等处侵人,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管腔内有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和脱落的细胞。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的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丹毒即为网状淋巴管炎。管状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并以下肢为多,因为它常并发于足癣感染。


2.管状淋巴管炎可分为深、浅两种。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不出现红线,但患肢出现肿胀,有压痛。


3.急性淋巴结炎,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略有压痛,并常能自愈。较重者,局部有红、肿、痛、热,并伴有全身症状。通过及时治疗,红肿即能消退,但有时由于瘢痕和组织增生,可遗留一小硬结;炎症扩展至淋巴结周围,几个淋巴结可粘连成团;也可以发展成脓肿。此时,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变暗红、水肿,压痛明显。


(三)治疗原则


及时处理损伤,治疗原发病。早期作抗炎治疗。急性淋巴结炎已形成脓肿的,应作切开引流。


以上知识点总结仅供考生参考,考生备考还要以教材课本为主,考生如需获取更多资料可在页面下方填写姓名和电话点击领取2020河南成人高考学习资料和招生简章。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专升本《医学综合外科学》第三章(外科感染)知识点总结(3)
下一篇
专升本《医学综合外科学》第三章(外科感染)知识点总结(1)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