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五章考点(3)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9-14


导读
: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概念;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亦称社会制度,即一定社会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大体可区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基本领域,相应地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三种基本关系,并规范化、制度化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三层基本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它们是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它包括:未经劳动加工的自然物;经过人的初步加工的劳动成品或半成品的物资,也就是通常讲的原材料。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最能表现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都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通常也将二者合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营、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
除了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外,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
(二)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实际上也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了人和物在生产中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成为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公有制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私有制生产关系。
(三)社会经济结构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一个社会中往往会同时存在多种生产关系。所谓社会的经济结构,亦称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虽然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往往是由多种生产关系构成的,但各种生产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的性质。


二、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一)社会政治结构
政治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决定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是规章和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二)国家
1.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而是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
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最终消灭而逐渐消亡的,在阶级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和阶级被彻底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都是不存在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与此前的原始氏族组织有本质的区别:其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管辖下的居民和统治范围的,而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的。其二,国家设有专门的常任官吏机构和专门从事镇压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暴力机构,氏族只有自发形成的武装组织。其三,为了维持这种特殊机关,国家需要征收赋税,氏族组织成员不脱离生产,自食其力,无须征税。
国家的特征表明,国家不是效力于全社会的公平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而只是效力于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而已。
从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可以看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随着人类消灭阶级,进人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必然最终消亡。

2.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或者说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历史上出现过剥削阶级国家和劳动阶级国家两种类型的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属于剥削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唯一劳动阶级专政的国家。
政体即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政体,大体归结为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两类。专制政体一般是由个人,如帝王、君主等,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实行世袭制和终身制。民主政体一般是由民意代表,如议会、人民代表大会等,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实行选举制和任期制。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家类型或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国家形式或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3.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社会作用或社会职能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一般可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其一,政治职能,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保证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经济职能,即组织经济建设,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其三,社会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其一,国防职能,即以武力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其二,外交职能,即调整国际关系,争取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保证本国根本利益。
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是密切相关的: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表现。


三、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一)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全部成就,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本书现在讨论的是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
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与政治一起决定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反映着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二)社会意识的结构
社会的精神生活亦即社会意识,从结构上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基本的层次。社会心理一般是感性层次的,不规范、不稳定、不系统,如各种流行、时尚、思潮等,而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理性层次的,有一定的规范、相对稳定、比较系统,如科学、艺术、宗教等。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从结构上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不进人上层建筑且不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一个是进人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道德观念、艺术等。在社会意识形式的这两个部分中,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这部分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史观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一旦社会存在有了发展、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中出现了阶级现象,必然反映为社会意识中出现阶级意识。

唯物史观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一般情况下,社会经济越发达,社会意识往往也就越发达,但并非绝对一致、完全平衡。在现实生活中,某一民族或地域的经济比较落后而文化相对发达,而另一民族或地域的经济比较发达而文化相对落后也是经常发生的。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了,社会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但这种发展变化并非亦步亦趋、完全同步。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意识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也是经常发生的。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但同时也受社会意识自身传统的影响。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但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也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某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五章练习题解析
下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五章考点(2)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