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高起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河南成人高考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第七章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12-28


导读:地理是河南成人高考高起点本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必考科目史地综合中的一部分内容,河南成人高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及解析。中国地理主要包括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人文地理两大模块。学习中国地理有利于我们了解我国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差异,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等。本章的内容是地域差异和地理分区。




第七章 地域差异和地理分区


本章知识点

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可将中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学习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南北差异以及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划分。
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
我国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国家。形成季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是季风区,西北内陆受季风影响不明显,为非季风区。季风区降水较多,非季风区降水较少。季风区主要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季风区主要为大陆性气候。我国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为界分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二、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南北差异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季风区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三、我国的四大地理分区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不同,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
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到青藏高原一线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南方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濒临东海和南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古长城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青藏地区北以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为界,南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包括西藏、青海及四川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章节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B.是0℃等温线的分界线
C.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D.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2.关于我国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城以北为冬小麦产区
B.长城以南为春小麦产区
C.亚麻主要产于热带地区
D.甜菜和春小麦产区基本一致
3.下列描述符合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特征的是()。
A.耕地以水田为主,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B.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
C.居民主食习惯以面食为主,传统运输工具为船舶
D.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苹果等,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二、非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M到M'穿过的干湿地区依次为_____区、_____区、_____区和_____区;相应的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规律的主导因素是气候要素中的_____条件。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划分四大地区的地理事物分别为:A_____山;B_____山;C_____山;D_____岭;E_____岭;F_____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二、非选择题
(1)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湿润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森林    水分
(2)昆仑    阿尔金    祁连    大兴安    秦    淮  


以上是河南成人高考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第七章的内容,考生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更多河南成人高考资料,如需获取帮助请联系在线指导老师。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第八章
下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第六章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