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地理是河南成人高考高起点本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必考科目史地综合中的一部分内容,河南成人高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及解析。中国地理主要包括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人文地理两大模块。学习中国地理有利于我们了解我国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差异,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等。本章的内容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八章 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本章知识点
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学习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危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的意义,优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措施。
一、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及其防治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向沙漠演变的过程。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4以上。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1)自然因素
物质条件:西北地区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疏松的沙质风化物与沉积物;
动力条件:西北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其他条件:干旱少雨加速荒漠化的进程。
(2)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过多地放牧牲畜,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
不合理开垦: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农垦,导致“垦草一亩,沙化三亩”,结果弃荒而造成沙化土地连片现象;
过度樵采:砍伐天然植被,挖掘野生药材等,致使植被破坏,地表裸露,风蚀加剧;在工矿区、居民点及道路建设中,破坏植被、超量开采地下水或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也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
(3)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地区土地荒芜,黄沙遍野,人、畜难以生存。荒漠正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治理荒漠化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用麦草、芦苇等在沙丘上设置方格状挡防墙,防止沙丘移动,这是目前防止沙丘移动的有效方式。
(2)生物措施:即用植物固沙和恢复自然植被,在有一定植物生长条件的沙区封沙育草,促进天然植被更新,在沙丘移动方向前面种树,后面种草,即“前挡后拉”的办法,有效地遏制沙丘移动;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山区、丘陵或高原,由于雨水不能就地消纳,而顺着坡沟流下,冲刷土壤,使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以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最为严重。
1.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1)自然原因:有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原因,如坡面陡峻,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地面植被覆盖稀少等引起。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滚滚浊流侵蚀切割,使原有地形被冲刷成千沟万壑。
(2)人为原因:滥伐森林破坏植被,使大面积森林草原消失,地面失去植物保护,使雨水、径流、风力等直接侵蚀地表;土地利用不当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造成被开垦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弃荒另垦,结果自然植被种源破坏,难以恢复;开矿及其他建设,破坏原生林草植被,使地表裸露,降低抗蚀能力,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增加沉积物。
(3)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危害。它不仅使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农业减产;而且还会使土地崩塌,耕地减少,危及人类生存空间,水源枯竭,交通阻隔,制约着经济发展。由于泥沙淤积,使河流下游河床抬高,增加抗洪难度;水库淤积,库容缩小,会降低蓄洪标准及供水效益。这些都会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危害。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要防止山区水土流失,必须运用农、林、牧、水利等综合措施。如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抓好塬地、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因地制宜营造防风固沙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等;改善天然草场,超载放牧的地方要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改善管理,保护草场;矿区要有计划地保存表土,开展土地覆盖工作,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三者并用,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实现“水不出沟、土不下坡”
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5%,且人口占全国36%,属缺水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平衡,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将长江水引人北方地区。
(1)东线调水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和扩建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东线调水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其特点是:建设成本低,逐级提水耗电多,运营成本高;沿线经济发达,水质较差。
(2)中线调水工程
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线西侧,跨越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中线工程的调水目的是解决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其特点是:基本自流引水、水质较好,运营成本低;需开掘新运河,建设成本高,时间长。
(3)西线调水工程
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人黄河上游,引水工程分别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上筑坝建库,积蓄来水,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西线工程的调水目的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重点解决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的缺水问题。其特点是:需要挖掘隧道,工程艰巨。
2.西气东输
我国陆上和近海大陆架的天然气储量丰富。陆上主要集中在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1999年,川渝、陕甘宁、新疆、青海等四大气区,年产气达12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52%。原来的东部石油天然气产区油气开采已到了中后期,产量全面递减。另外,东部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工程。
西气东输主要是指把我国新疆、青海、川渝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生产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西气东输管道主干道全长4200多千米,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9个省区,年输气能力达120亿立方米。
3.西电东送
我国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现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61.2%,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山西、贵州、河南等地。我国西部地区的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国总量的7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与城市密集,经济较为发达,能源资源比较匮乏,电力能源需求存在着很大空缺,需要从电力资源盈余的西部地区调用电力弥补空缺。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就是基于以上考虑进行的重大电力资源调配工程。正在建设中的“西电东送”工程分北部、中部、南部三大通道。
北部通道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两大地区。主要任务是将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站的电力送到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将沿长江展开,把以三峡工程为中心的梯级水电站的电力送往华中及东南沿海地区。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为补充,向珠江三角洲送电。
四、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
1.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利用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大。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共有20278种,以鱼类、头足类、虾蟹类为主,其中以鱼类数量最大。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海域,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共有70多个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2)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埋藏于海底表层沉积物和海底岩层中的矿藏。前者包括海滨的砂矿、大洋锰结核、海底钻结核、石灰贝壳、磷钙石、海绿石、重晶石结核、砂、砾石、珊瑚等;后者包括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煤矿、铁矿、重晶石、锡矿、硫矿、岩盐、钾盐、地热等。目前以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最重要,其产值约占整个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产值的90%以上。
(3)海洋化学资源。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我国的利用方式有制盐,并已成为海盐生产大国。
(4)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指海水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度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我国已经在沿海建立了一批小型潮汐电站,利用波浪能、温差和海流发电都在研究中。
(5)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我国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领域。
2.我国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海域辽阔,海岸带和海洋资源丰富,沿海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水平;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加强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环境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坚持陆海并重、防治并举的海洋环保方针;保证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通过一系列努力,近几年,我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
五、西部开发
1.西部开发的意义
从总体战略上看,西部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十分显著。
(1)我国西部地区与十几个国家接壤,有50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因此,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2)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大江大河上游,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土质沙化和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妨碍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也对中下游的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振兴西部经济,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经济与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3)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能源、矿产及原材料的后备供给地,它的发展是实现我国战略安全的需要。
(4)西部大开发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5)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有利于繁荣我国经济。
(6)加快西部边陲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对外开放。
2.西部开发的优势条件
(1)西部的宜林荒山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2)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品种齐全,许多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西部地区还是我国水能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国总量的72%。
(3)西部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西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文物和名胜古迹,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饮食文化等难得的人文旅游资源。
(4)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边疆地区,与14个国家接壤,边境线近2万千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经济技术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向西开发的重要门户。
3.西部开发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通信设施薄弱,水利设施严重不足。
(2)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面积广,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严重。
(3)产业结构不合理。
(4)科技和教育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
4.西部开发的主要措施
(1)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要放在首位。各地区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线的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大中城市设施建设,尤其是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2)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要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
(3)积极寻求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措施与方法。
(4)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等。
章节练习
选择题
1.我国西部风沙灾害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多山
B.植被稀疏
C.气候干旱
D.河网密度小
2.我国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西南地区
3.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A.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B.矿产资源丰富
C.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
D.旅游资源丰富
4.我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营造“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
A.美化生活,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吸除滞尘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 2.D 3.C 4.B
以上是河南成人高考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第八章的内容,考生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更多河南成人高考资料,如需获取帮助请联系在线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