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是河南成人高考高起点本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必考科目史地综合中的一部分内容,河南成人高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及解析。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章的内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七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本章知识点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探索新的道路。“一战”以后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致使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从此,中国近代历史步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新文化运动
1.陈独秀
陈独秀,安徽怀亭人。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六个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917年,陈独秀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同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第二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五四运动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2.李大钊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其间参加反袁斗争。1916年回国后,任《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1918年创办《每周评论》,第二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著名论文,较全面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3.白话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新青年》迁到北京。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年初,《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倡白话文,提倡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新青年》从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开始了文学革命。1918年夏,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鲁迅的著名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把反对封建礼教和道德的进步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开创了白话小说的先河。
二、五四运动
1.背景
(1)从国际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从国内看,一方面,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权利;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这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2.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强占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美、英、法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3.经过
(1)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学生们还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北洋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第三天,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响应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6月初开始,上海、唐山等地工人相继罢工支援学生。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许多城市商人罢市。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全国人民的斗争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也没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旨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起了领导作用。
(2)五四运动波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3)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
1.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青年》出版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思想基础;③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2)成立:①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选派毛泽东、董必武等十三名代表,在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②大会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③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还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3)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代表了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章节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
A.制定革命纲领
B.开展武装斗争
C.领导工人运动
D.领导农民运动
2.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五四运动中的工人罢工
C.“五卅”运动中的工人罢工
D.香港海员大罢工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B.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C.《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
D.陈独秀、李大钊等到北京大学任教
二、非选择题
阅读以下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请回答:
(1)这个材料指五四运动中的哪一件事?
(2)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3)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二、非选择题
(1)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作用,但如果没有中国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不能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在人民面前低头。
(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以上是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部分第七章的内容,考生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更多河南成人高考资料,如需获取帮助请联系在线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