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高起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部分第九章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11-29


导读:历史是河南成人高考高起点本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必考科目史地综合中的一部分内容,河南成人高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及解析。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章的内容是国共对峙的十年。




第九章 国共对峙的十年


本章知识点

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到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间的十年,是国共对峙的十年。这期间美国采取经济手段控制中国,而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中国的民族矛盾日益加深。
一、土地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暴动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起义后,革命军迅速南下广东,遭到敌人优势兵力的围攻,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南昌起义,使中国革命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中诞生了。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八七”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3)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分三路进攻长沙,但由于敌人势力比较强大而遭到严重损失。毛泽东命令各路起义军退到文家市,他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进军途中,他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从城市转人农村,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开展武装斗争,又为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政权找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同时,也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来源之一。
2.革命根据地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他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新编第四军,全军1万多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进而使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建立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彭德怀建立的湘赣革命根据地;贺龙等建立的洪湖和湘鄂边根据地;邓小平等建立的左右江根据地;徐向前等建立的鄂豫皖根据地;滕代远等建立的湘鄂赣根据地;方志敏等建立的闽浙赣根据地;彭湃建立的海陆丰根据地等。
(4)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路线的提出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同时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3.红军长征
(1)红军五次反“围剿”:从1930年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春,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又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实行了冒险主义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以“短促突击”跟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却没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人极其危险的境地。
(2)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经过苦战,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是,人员折损过半。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建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了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了贵州重镇遵义。
①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他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围追堵截的包围圈。接着通过彝族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③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到达陕北,从而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主干。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二、日本侵占东北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九一八事变
日本为了转嫁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予抵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第二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一二·九”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国民党当局出动军警镇压游行队伍,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学生的爱国行为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一二·九”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指出:革命的知识分子必须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平津学生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到工厂、农村和军队中,宣传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3.西安事变
(1)事变的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无理训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2)和平解决: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事变、营救蒋介石,四处奔走。面对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经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历史意义:西安事变显示出中国各个阶层,包括国民党内部的许多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充分表明了团结抗日的诚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章节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是()。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3.下列哪项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工人罢工斗争
D.根据地建设
二、非选择题
阅读以下材料: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这份电令是蒋介石发给谁的?
(2)电令中所谓“沈阳日军行动”指什么事件?

(3)蒋介石发这份电令时,国内、国际背景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二、非选择题
(1)张学良。
(2)九一八事变。
(3)国内:蒋介石集中力量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国际: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日本为了摆脱危机而走上法西斯道路。  


以上是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部分第九章的内容,考生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更多河南成人高考资料,如需获取帮助请联系在线指导老师。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部分第十章
下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部分第八章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