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高起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河南成人高考地理地球和地图部分第三章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12-17


导读:地理是河南成人高考高起点本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必考科目史地综合中的一部分内容,河南成人高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及解析。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认识地球以及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地图表达出来的,培养个人的识图、读图能力对地理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章的内容是地壳和地壳运动。




第三章 地壳和地壳运动


本章知识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陆地地形的种类: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海底地形的种类: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洋盆、海沟、海岭)。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褶皱、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六大板块及其运动。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变化。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根据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知,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1.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是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6千米。
2.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作“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深度从5~70千米至2900千米。这一层也是固态。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壳和地幔的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温度非常高。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从5000千米以下到地球核心部分,叫作内地核;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叫作外核。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表形态
1.陆地地形
陆地的地形可以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5类。山地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山地延绵很长,并有一定走向的,叫作山脉。丘陵的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坡度比较缓。高原的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顶面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大多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或起伏很小。

2.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通常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地带,一般深度不大,坡度平缓。目前开发的海洋资源,主要在大陆架。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处急剧变陡的部分,深度约为200~2500米的海底。大陆坡以下是大洋底,这里分布有海岭、洋盆、海沟等。
三、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褶皱和断层
地壳受内力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变位或变形的机械运动,叫作地壳运动。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变形、变位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1)褶皱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因为受力而发生弯曲,叫作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即波状弯曲变形,就叫作褶皱。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2)断层
断层是指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岩层发生相对位移的断裂面叫断层面。一般情况下,断层面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扭曲面。两个性质相同的断层,它们之间的断块如果发生上升,则形成地垒,地垒常常发育成为块状山,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相反,如果性质相同的两个断层,其间的断块发生下降,则形成地堑,它常常发育成狭长的凹陷带。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我国陕西的渭河谷地、山西的汾河谷地,都是大地堑。

2.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指源于上地幔呈熔融状态的岩浆,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运移过程。岩浆移动可以分为人侵作用和喷出作用(海底、陆地)。岩浆最终冷凝固结形成岩浆岩和相关矿物。
3.变质作用
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发生变化,转变成为新岩石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四、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研究了大洋洋底的变化,对地壳的运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板块构造学说影响较大。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叫作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分为许多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在板块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为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就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五、火山和地震
1.火山
火山爆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地球内部的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部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的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现象。
火山按照其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世界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也有隆起的火山带。
2.地震
地震是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地震按其成因可以分为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和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引起地震的地方叫作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作震中。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左右。一般来说,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大于3级小于5级的为小(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级、距震中远近等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个震级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即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一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六、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外力作用表现为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内外力相互作用促使地貌不断发展和变化。
1.风化作用
处于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各种岩石、矿物,在阳光、空气、水、生物等作用和影响下,发生破碎和分解的过程,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母岩解体,并产生稳定的、新的物质成分。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侵蚀作用
风力、水流、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叫作侵蚀作用。风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流水的侵蚀使地面变得崎岖。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在高寒地区,冰川运动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在海岸地区,海浪击打岩石形成海蚀悬崖、海蚀柱等。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风、波浪、海流、冰川、重力、生物活动等搬运使其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比较而言,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搬运作用强烈,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搬运作用明显。
4.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和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过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水流、冰川、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堆积的可能。这几种作用长期、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章节练习

一、选择题
1.岩石圈是指()。
A.整个地壳
B.地壳的上部
C.地壳和上地幔的一部分

D.地壳和地幔
2.下列地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内力作用所致的是()。
A.“雅丹”地貌
B.云南石林
C.汾河谷地
D.长江三角洲
3.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震动最强烈的地方在震源处
B.地震破坏程度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C.神户、洛杉矶的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活动的表现
D.我国地震集中发生在东南沿海
二、非选择题
比较下面两幅地貌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图所示的地貌都是_____,这类地貌都发生在_____ 地区。
(2)a图所示地貌叫_____;b图内的①是_____,②是_____,③是_____。

(3)在成因上,a、b两种地貌都是_____作用的产物。其中a的形成主要是_____过程;b的形成还要加上_____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二、非选择题
(1)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的
(2)石芽、峰林或峰丛    钟乳石    石笋    石柱
(3)侵蚀    流水冲刷和化学溶蚀    化学沉积作用  


以上是河南成人高考地理地球和地图部分第三章的内容,考生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更多河南成人高考资料,如需获取帮助请联系在线指导老师。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地理地球和地图部分第四章
下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地理地球和地图部分第二章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